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袁绍篇:简述袁绍与公孙瓒交恶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桥的地理概念

2020/7/31 10:03:39 来源:互联网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二十二)战之序曲

文:小A斯蒂芬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袁绍在接管冀州继任州牧之后,一路风生水起的就消灭了公孙瓒。但是这种记载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从各种其他史料所传递出的种种迹象表明,袁绍在这一时期很快就失去了对冀州的实际控制权。

比如在《后汉书》中就有“冀州诸城悉畔从瓒”的记载。

那么,冀州的诸城为什么要背叛袁绍归顺公孙瓒呢?

除了这些冀州诸城的郡守县令们看到了韩馥的不幸遭遇后,所产生的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孙瓒的崛起。

据《后汉书》记载,在公孙瓒大破入侵渤海郡的黄巾军之后,声威大震,不但获得了经济利益,还被朝廷表为了奋武将军,封蓟侯,捞足了政治资本。可谓是名利双收。


由于被公孙瓒击破的这伙黄巾军是从青州徐州入侵到渤海郡的,所以公孙瓒顺势以渤海郡为根据地向南发展,把势力扩展到青州和徐州是非常合理应当的事情。他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徐州的陶谦也极有可能是在这一期间与公孙瓒建立的盟友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公孙瓒在这一时期的实力应该是非常的雄厚。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公孙瓒是当时北方唯一一个能够与袁绍抗衡的诸侯。这一点让冀州诸城的这些郡守县令们看到了搬到袁绍的希望。并且公孙瓒与袁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比较容易点燃的矛盾导火索。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三点。


首先第一点,袁绍曾经和韩馥想要拥立刘虞为帝,当时这件事遭到公孙瓒的反对。个人猜测,在公孙瓒与刘虞当年给朝廷写上书的“二奏交驰,互相非毁”的过程中,公孙瓒很可能在自己的上书中重点说到过这件事。而朝廷的态度则是“依违而已”的和稀泥。所以这件事始终都没有解决,而公孙瓒对袁绍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由此开始。其次第二点,公孙瓒南下讨董卓肯定是受到了袁绍这个盟主的邀请。而作为公孙瓒南下的条件,袁绍也肯定会许诺给他诸多的好处。但是在后来袁绍所许诺的这些事情应该都没有做到,或者是做到了但是没有达到公孙瓒的预期。最后第三点,就是公孙瓒另一个从弟公孙越被袁绍属下周昂所杀的事件。这件事在之前我们曾经讲过,但是不够具体,今天我们在这里再重点说一下。

我们都知道,袁绍和韩馥曾经数次计划拥立刘虞为帝,但是刘虞本身并不同意这件事,他甚至杀了袁绍和韩馥派去的使者,还计划逃到匈奴人的领地去躲避这件事。后来他为了向长安朝廷表明自己的心迹,就派遣了掾属右北平的田畴和从事鲜于银“蒙险闲行”前往长安。当田畴和鲜于银到达长安之后,得到了汉献帝的重视。由于汉献帝本心非常想要东归洛阳,所以当他见到代表刘虞的田畴和鲜于银之后就像是找到了靠山一般。并且最终汉献帝决定秘密派遣刘虞的儿子,在朝为官的侍中刘和“潜从武关出”去通知刘虞率兵前来迎接天子东归。


可是由于刘和的政治不成熟,导致他错误的投奔到了南阳袁术的手上。袁术没有让刘和继续北上,而是派了一个使者代替刘和前往幽州联络刘虞,并让刘虞派兵前来南阳与袁术会合,然后一起去迎接汉献帝。

袁术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要损人利己,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去迎接汉献帝,只不过是不希望别人办成这件事。袁术的这种想法与当时身在幽州的公孙瓒不谋而合,公孙瓒先是想要阻止刘虞派遣兵马到南阳,但是刘虞却非常的坚持仍然派遣了数千人前往南阳。于是公孙瓒就给袁术写信,希望袁术能够与自己联合,并扣押刘虞派遣去的兵马。个人猜测,公孙瓒派遣去送信的人应该就是他的从弟公孙越。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瓒知术有异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瓒惧术闻而怨之,亦遣其从弟越将千骑诣术以自结,而阴教术执和,夺其兵。”

公孙瓒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要阻止刘虞得到袁术这样一个实力雄厚外援,同时也是希望能够与袁术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盟友关系。可是却万万没有想到,公孙越到达南阳的时候正好赶上阳城争夺战进入到胶着状态。之前,袁术虽然赶走了占领阳城的周昕,并委任孙坚为豫州刺史驻守在南阳。但是,周昕的弟弟周昂紧接着就率兵前来攻打孙坚,并数次将孙坚击败,重新占领了南阳。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代表公孙瓒前来与袁术结盟的公孙越,被袁术要求前往阳城战场协助孙坚攻打周昂。可是在交战的过程中,公孙越不幸被流矢射中而死。


公孙越被射死这件事,归结起来,元凶是周昂,但是如果细究起来,袁术让刚刚与自己结盟的人奔赴战场,实在是有欠妥当。至少对公孙瓒是需要给一个交代的。

袁术是如何给公孙瓒做交代的,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但想来是会把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并利用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现成矛盾继续挑唆,使得公孙瓒把从弟公孙越被射杀这个仇算在了袁绍的头上。

实际上,即便是袁术不去挑唆,公孙瓒也是要把这笔账算在袁绍的身上,因为他需要一个合理应当的与袁绍开战的借口。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瓒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 遂出军屯磐河,将以报绍。”。


公孙瓒就这样以磐河为中心,正式向袁绍宣战,并开始集结兵马,接受四方诸侯的投诚,“冀州诸城悉畔从瓒”的记载,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关于磐河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有争论。我在本系列公孙瓒篇中有过一个简略的陈述,原文标题是《三国争霸第一战—浅析界桥之战中公孙瓒袁绍的兵力部署及作战经过》。大家有兴趣的再去看一下。

据《水经》记载“大河故渎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北,分派东入般县,为般河。”般读pán音,与磐相通,所以应该是同一条河。这里的般县,据考证应该在今天山东省乐陵市西南,汉朝时期隶属于平原郡。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释的时候曾经提到“般即《尔雅》九河钩槃之河也。其枯河在今沧州乐陵县东南”。由此可见磐河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枯涸。

知乎上有网友勾勒出了磐河的大体走向(如下图红笔标示),小A不知其所依据,但大体来说应该是没错。


实际上,在当时磐河应该是属于渤海郡南皮县和青州平原郡的交界处。从这一点可以很好的证明,公孙瓒已经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青州、徐州。

公孙瓒既然已经向袁绍宣战,自然需要一个理论上正确的政治纲领,他不能对外说是要替从弟报仇,这样显然没有号召力。于是就有了公孙瓒在磐河时期,所发表的一个讨伐袁绍的檄文,也就是他写给朝廷的上书。这篇檄文在《后汉书公孙瓒传》和《典略》中都有记载,在此就不做引读,大家有兴趣的找来看一看。


在这篇檄文中,公孙瓒数出了袁绍的十条罪状,归纳起来就是:第一、召董卓进京造为乱始;第二、弃节窜逃背违人主;第三、私自讨董导致太傅灭门;第四、不恤国难广自封植;第五、窃夺冀州矫刻印玺;第六、克会期日攻抄郡县;第七、酷害刘勋信谗无道;第八、敲诈高焉姚贡逼迫致死;第九、母为傅婢地位微贱;第十遣将盗居豫州逼迫孙坚。

这十条罪状基本上囊括了袁绍所有的短板,基本上也不算是冤枉。对于反对袁绍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理论上的最强指导思想,完全可以起到公孙瓒所需要的号召力的作用。

那么,面对公孙瓒的挑战,袁绍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袁绍当然不可能退缩,他也无路可退。因为冀州已经是他仅有的机会,所以尽管史书记载当时“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公孙瓒,但是袁绍还是要接受公孙瓒的挑战“绍乃自击之”。更何况,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并不是看谁口号响亮,檄文写的漂亮,也不是看谁的兵多将广,而是由性格与细节双向决定的结果。

于是,袁绍也在邺城集结了部队,并迅速向东北挺进,杀奔磐河。可是当他率领着部队走到广川县的时候,由于通讯不够发达,发现公孙瓒早已经率兵一路非常顺利的入侵到了冀州的腹地广宗县。之所以公孙瓒能够非常顺利的来到广宗县,是与冀州诸城的不断投诚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也可看出袁绍当时在冀州内部已经非常的不得人心。

于是袁绍又不得不返回来去追击公孙瓒,最终两支军队相遇在了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

就这样,两股势同水火的军事势力,需要为北方的霸主地位展开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就是历来被誉为三国争霸第一战的界桥之战,也就是小说中的磐河之战。


广川县一般认为就是今天河北省衡水市以东的景县,今天其境内依然有广川镇可视为佐证。当时这里隶属于冀州清河县。而广宗县就是今天河北省邢台市东南方的威县,当年黄巾军张角最后退守兵败的地方正是在这里。汉末的时候这里隶属于巨鹿郡辖下。我们现在一般考证认为,威县城东的方家营乡东部的大葛寨村南部一带,就是界桥古战场所在地。

关于界桥之战的胜负结果,在史书的记载中是存在分歧的。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一时同发,瓒军大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也就是说袁绍是击败了公孙瓒,并最终取得了界桥之战的胜利。可是在《典略》中,却有一句“遂举兵与绍对战,绍不胜。”的记载。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界桥之战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最终胜利的又到底是谁呢?

请看下一篇,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袁绍篇继续为您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7月29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社会图库
  • 男人世界
  • 热点新闻
  • 八卦娱乐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