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一圈,沿江一带,有水才有人,有人才有国,所谓水土育人就这道理。
世界上所有的伟大文明都有一个同理性,那就是和河流有关。
两河流域孕育了中东,尼罗河诞生了埃及,台伯河促成了罗马,东方的中国是如此,长江黄河双龙出海,奠定了华夏神州。
(河流孕育文明)
由此才有了河流及周边城市,对封建帝国时代的重要性,黄河岸边古都无数,长江风月也让帝王心之向往。
可在新中国定鼎时,却有个老人用睿智声音对国都说出理智判断。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因为中央政府是一国头脑,头脑该摆在冷的地方,暴露在外,在大门口,在最前面。
这坚决的话语,还有当政者的明智果决,才有今日北京的辉煌。
(钱穆)
那么钱老这话深意何在?细细思量之后,不由得让人钦佩无比!
观中国历史五千年走向,核心区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宋明清,一直都有个趋势。
就是纵向步步南移,横向步步东迁,原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河南山西,在后续渐渐边缘化。
曾经荒芜的江南之地,在南北朝时代开始大开发,随后再宋元明清,成了国之命脉。
湖广熟天下足,就是这命脉根源的体现,也让无数王朝,在都城选择中,开始了游移。
北方扼控要塞,需要防备敌虏,南方经济富庶,可以掌控经济命脉。
于是京杭大运河,在隋炀帝一己之力促成下,成了折中方案选择的必要项,才有了北宋定都开封之举。
(经济重心南移)
可北宋之后,南宋逃亡,临安成了都城,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选定南京成了帝都,民国时有鉴于在江浙地区统治更为稳固,南京成了首都。
北京虽然在明清时节依旧是政治中心,但开国后却有呼声说定都南方好处多多。
至于理由,也是一扯一大堆!
什么,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生活便利,水土养人,都是道理。
但这一切道理之外,却有隐忧,而这却被钱穆先生看的一清二楚,那就是吴地雅语除了消磨斗志之外,也失却固本之道,更让经济无法平衡发展。
为此钱老爷子还特别阐述了理由!
中国人的立国精神从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这精神和勇气,从自古以来的人定胜天观就能看出,都城置于江南的朝代,多为偏安一隅的朝代,结果也都类同。而且知识分子因南方教育发达,大多聚集于南方,西北和北方偏少,他们的诉求如果占据了舆论高地,必不可免会成利益集团,最后在诉求下,让南方获得更多扶持,北方西北无人关注,最后发展失衡。
随后,极力否定南方定都的钱先生,在抗战胜利后,给出了最适合中国首都的选择,那就是西安!
(古长安气象)
这个曾经唐汉时盛辉一时的城市,彰显了历史上的勇武精神之外,更能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平衡,通过首都设置,改变长久以来南重西轻的格局,改变今日中国,沿海一圈沿江一带的窘境,无疑具有深远考量。
随后数年时势异也,不过这绝不可定都南方的理念却依旧延续。
至于根源,自今日看,也不过几点!
第一,当然是现状决定论。
经济依托水源海洋河流而存在,这也是“沿海一圈沿江一带”集中中国经济富庶之地的根源。长江流域,黄河部分区域,还有沿海的城市圈,格局,让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弊端被不断放大。这放大的结果就是,经济重心偏移下的北方凋敝!
可北边真能弃之不顾吗?
国防需要,经济平衡需要,和区域板块同步发展需要,成了定都北方第一要素。
(北京风华)
第二:国家安全需要。
如果定都南方沿海城市,却有富庶经济加持,交通便利加持,但安全问题却凸显了出来,海防是大航海时代后的世界趋势,国家中心,日夜忧心安危,如何能稳国治国?
第三:外交关系需要
那个时候的祖国,面临了西方的普遍敌对,而友好的老大哥,却在北方,大量的援助,正在整装待发。北方的重工业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中央政府的调动作用和协调作用,需要就近扶持,这也是东北工业化打发的根源所在。
这三重考量之后,才有定都北京的英明之举,也有了中国南北方经济均匀发展的现实和后续持续腾飞的可能。
(经济带分块)
北方重工业率先出头,以区域带全局,南方改开后轻工业崛起,南北联动搞活半壁,然后再反哺西部做到全面发展。
这应该算是历史的延续,还有层叠节奏下的必然。
无数国民辛苦奋斗之后,钱老先生曾经说的:今天中国,实是沿海一圈,沿江一带。
成为了过去,曾经的感叹和无奈,也成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