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消费APP”(ID:lslb168),作者:谢康玉,36氪经授权发布。
瑞士植物奶品牌Oatly要上市了,各种国产植物奶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有人看到的是植物基食物出息了,左一个人造肉上市,右一个植物奶上市;有人看到的是Oatly聪明的成长路径,和植物基市场的美好蓝图。
而我看到的却是,又一个品类要来“恃财行凶”了。就如过去发生在很多消费品类身上的那样。
每天早上牛奶、麦片的你,可能已经忘了牛奶、麦片=健康早餐的概念,是起始于何处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相信且惯性执行。这说明,这二者的洗脑很成功,而植物基饮品想要打开市场的逻辑一样,只不过要多一步,先把牛奶赶下餐桌(有点难,姑且说赶下去一小半吧)。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类似“健康的一天,从早餐开始”的研究背后,都有食品公司的资助(此前有人质疑宣传素食主义的纪录片《素食者联盟 The Game Changers》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早些年低脂饮食盛行,是美国制糖业为了自己的饭碗,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锅嫁祸给脂肪,为了让你更肆无忌惮的吃糖。
本文不讨论任何营养学范畴的内容,任何食物的好坏,都需要从多维度去衡量,且当下的科学研究都应被视作一个阶段性接近真相的参考,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是植物奶和牛奶的消费者,没有任何偏好)。
本文想要从商业的角度为你展现,我们是如何被食品公司支配的。作为参考,会附上植物奶的来历,看完以下内容,你将会对植物奶接下来可能会采取的洗脑攻势有一个预期,同时也可以帮你去理智的判断,植物奶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因为销量的猛增,很多国内外品牌的融资、蹿红,植物奶这两年在国内颇受关注。在饮食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国外,植物奶的普及度更高一些。而在国内,很多人依然只知道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日三餐、“金字塔饮食结构”,提起低碳、生酮、断食、原始饮食、地中海饮食……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植物奶了。
每一种新的食品品类的兴起背后,都有相应饮食方式主张作为支撑,植物奶亦然。就连星巴克,这两年也开始增加燕麦奶的咖啡菜单。
首先,先来说植物奶是什么?植物奶的概念是与牛奶相对应的,前者取自于植物后者取自于动物,如素食主义者与肉食主义者完全不同饮食方式,二者形成两套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并各种据理力争的论证着自己的正确性,至今也说不清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到底孰是孰非。
目前市场上的植物奶主要提取自坚果、谷物、豆类、蔬果这几大类,具有代表性的有杏仁奶、燕麦奶、豆奶、椰子奶。换成中国人最熟悉早餐饮品,你就明白它们是咋回事了。豆浆是咋来的(起源于西汉淮南王),这些东西就是咋来的。成本、技术门槛是不是一目了然了。
植物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原来在营养学层面的共识被打破,并由此在各种新认知下分化出的不同饮食方式。
你一定曾被“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词洗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牛奶被奉为最好的饮品,等同于营养,等同于补钙。
牛奶含钙量高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后来有很多研究,论证了单纯补钙并不会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因为还需要配合其他营养元素才能产生作用,且很多人并不适合通过牛奶去补钙。
比如有乳糖不耐受、需要控制血糖、有炎症问题的一些人群,其中单一个乳糖不耐受,就把超九成的中国人划出去了。根据《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 杂志的一项研究估计:92.3%的中国人是存在乳糖不耐受。
我们知道牛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乳糖是需要乳糖酶来消化吸收的,而人只有在婴儿时期有充足的乳糖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所以即便是后来出现的很多的零乳糖产品,依然敌不过学界的一个灵魂拷问,当你成年后,你的身体都在用乳糖不耐受来告诉你该断奶了,你干嘛还非要强迫身体喝牛奶。除非,你能坚持多喝,也能改善一些。
此外,作为一种碳水含量不低的饮品,对高血糖人群也不友好,且有研究指出一型糖尿病与牛奶中的酪蛋白a1有关。其他关于激素啊之类的食品安全方面的质疑就更是此起彼伏了。
连环境保护者都出来要踩牛奶一脚,提出畜牧行业在碳排放量、消耗水资源等各种方面的危害。不过这波质疑并不单针对牛奶,而是从健康、环保等多维度,对动物类食物源进行的全方位打击,中心思想是素食更健康、更环保。这年头环保主义的路子是挺邪乎的。
自然,肉食动物们当然表示不服,针对素食主义者提出的质疑一一反驳。比如不吃动物不代表动物不会受伤害,因为为了保护植物不被破坏会有更多动物被杀死;基于植物的饮食也会增加耕地面积,各种肥料、除草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很大。
当然最核心的反驳还是围绕着营养性:一方面是是营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则是存在健康隐患。
拿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大豆来说,里面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植酸等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甲状腺功能、凝集素会导致肠漏综合征、omega-6会引发身体炎症、植酸会阻止肠道中必需矿物质的吸收……而大豆最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它对人体激素的影响扰,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素食主义者也不甘示弱,2018年的一部推崇素食的纪录片《素食者联盟 The Game Changers》就借助很多素食运动员、名人之口,通过自述他们的故事为素食背书。比如大家熟悉的阿诺·施瓦辛格、帕梅拉·安德森、成龙等就在这部纪录片中出现。同时这部纪录片也给出了一些研究数据来论证植物蛋白的优质,以及动物类食物的风险点。
在素食、低碳、环保等各种人群的努力下,牛奶的市场确实被逐渐分流。从美国来看,过去半个世纪牛奶的消耗量下降了37%。行业的下行一直在持续,2019年、2020年就有两家牛奶巨头宣告破产。2020年4月开始,还不断传出滞销的奶农每天把约12万吨的牛奶白白倒掉,当然这里面主要有疫情的影响。
而另一边,植物奶品牌们在接二连三的拿融资、谋上市,源源不断的新品牌在诞生,对比十分强烈。
牛奶市场的下滑少不了其他饮品的分流,上文也大概给大家局部展示了一下这个抢夺的过程。
但其实对于一个非科研者、且没有在二者身上感受到明显优劣来的人来说,看完这两者这些年的对垒,可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你们说的好像都对……
说到这二者的潜在风险点,我个人的观点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科学研究应被视作一个阶段性接近真相的参考,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要做充分的了解后做独立思考和选择。
必须要强调,充分了解、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养生秘籍,其实都只是被食物厂商支配了而已。
我们不下主观结论,只列举现象。
今天大部分的人群依然坚持早餐是必不可少的,不吃早餐会有各种危害。由剑桥教授,临床生物化学博士Dr Kealey所写的《早餐很危险》中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大多主张早餐必不可少的的研究,其科研资金资都来自于食品公司。
比如2003年,一项观察性研究指出不吃早餐不利于控制体重,这项研究是由Kellogg"s(家乐氏)资助的;2014年的一项关于不吃早餐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是由QuakerOats(桂格)资助的。
上文中提到的纪录片《素食者联盟The game changers》也被质疑存在一些利益关联,比如执行制片人为两家最大的植物肉公司的投资方,制作人詹姆斯·卡梅隆(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则投资了一家生产豌豆蛋白的公司。
当然这些都是业内的一些猜测,不过过去也有一些这样的猜测被坐视,成为协会、资本、企业、学界相互勾结的巨大丑闻,我们曾在一篇关于无糖饮料的文章中【点击这里:为什么无糖饮料更好卖?】,讲述过脂肪与糖的世纪大PK。
2016年,关于糖爆出一则大丑闻,JAMA杂志爆出,糖业协会曾在1965年高额贿赂哈佛研究员,让其帮写科学研究软文,证明糖是安全健康的,并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锅,嫁祸给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这个例子充分的证明了,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来给你展现食品利益相关方,是怎么支配我们的。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宣扬果汁对人体的益处(这里不做营养学相关的讨论,只说商业现象,对果汁的好坏不做评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第一批浓缩橙汁诞生。
我们把时间点往前推一推,其实在20世纪初,美国加州的果农曾因柑橘滞销而十分头疼,有人提出可以把橙子榨成果汁售卖,不过当时从生产到运输的技术都不能实现。直到二战时期,为了给军队补充维生素提升免疫力,才有了浓缩冷冻橙汁液的诞生。
于是很快有了商品化的产品,后来又有了非浓缩的橙汁,人们的早餐桌上也在牛奶之外又多一个选择。
说了这么多,是想要告诉你,一个新产品的诞生都有理论基础、潜在的消费者、利益相关方、不断的洗脑包装多方作用下共同促成的,听任何养生秘籍前都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过,存在即合理,充分了解、独立思考、理性选择就好。
说回到植物奶,其实目前关于植物奶的认知,还是局限于小部分人群,或者说大部分人对植物奶的了解都还不够。而且相对国外有一定滞后性,2018年的素食主义纪录片,2020年才在国内有了点影响力,这就很说明问题。
不过以史为鉴,以他国为鉴,可以预见的是,一场关于植物奶的大规模洗脑即将到来,并且这场洗脑会持续很久很久。至于能不能形成“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这样深入人心的认知,就要看各家公司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