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卦娱乐>正文

《梅艳芳》:台后之“我”的白描与港娱巅峰的侧写

2021/12/3 10:09:13 来源:光明网

  江志强监制、梁乐民导演的传记电影《梅艳芳》近期热映,不同于此前相同题材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删繁就简,不细写星光闪耀的台前风光,而着墨于台后的梅艳芳,穿越幕帘,走入台后独属于她自己的个人空间。

  星光璀璨的旁观者

  影片运用了大量当年的影像资料,作用之一在于怀念,作用之二则是旁观。台后卸下妆容的梅艳芳,何尝不是一个旁观者。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这个双重身份深化了梅艳芳的落寞。而有一个角色从台前到台后都一直陪伴着梅艳芳,便是Eddie。

  服装设计师刘培基Eddie,其原型是梅艳芳遗产分配中唯一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承人,这层关系决定着影片选择刘培基这个人物的原因。在刘培基的自传中,也提到台后的梅艳芳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台前是“百变天后”Anita,一呼百应的传奇,台后却只是一个叫梅艳芳的寻常人,孑然一身踽踽独行。极具个性的服装成为梅艳芳从台后走向台前的重要条件,而服装的设计者刘培基,似乎就是舞台幕布的启帘人,装扮好台后的梅艳芳,将天后送到台前。

  Eddie与梅艳芳相见的第一场戏,看似是为艺人做形象包装,但他问的却是梅艳芳的情感经历,这个触及心灵的情感话题,使得Eddie这个人物从一开场就属于台后,始终是一个幕后的支持者,为刻画台后之“我”的心灵与情感而存在。他设计服装是为了将梅艳芳送到台前,但服装本身是梅艳芳本人个性的诠释,个性张扬的服装是台后之“我”的外化,这些设计灵感来自刘培基对梅艳芳的了解,服装就像连接台前与台后的媒介,刘培基本人则站在台后,以幕后人的视角观照梅艳芳的心灵。

  影片并没有把Eddie刻画为Anita从选秀新星到一代天后的见证者,而是一个倾听者。透过Eddie的视角,影片呈现出梅艳芳与Yuki分手后的失落,避走泰国的迷茫与思索,以及身穿婚纱的那个柔软而感性的梅艳芳。孤独而落寞,游离于聚光灯之外的台后之“我”,便是影片主要刻画的形象。从节奏上来说,情节与动作并不紧促,像叙事散文,不急不忙地勾勒出台后的梅艳芳。

  所谓白描,便是将极为重要的“一夜成名”用两三个场景一笔带过。何等风光的出道时刻,影片却不营造兴奋与激情,在“吹呀吹,让这风吹”的歌声里,场景泛了黄,如同翻开旧相册,用陈旧的影像带着观众一同缅怀往昔。至于成名后梅艳芳群星环绕的人际关系,更是索性留白。当她处于台后,台前的热闹便成了纷扰,并非是人际关系的困扰,而是因为分别——与恋人别、与亲人别、与友人别,都只能靠她自己一人撑过,无人能以身代之。做好饭等待恋人回家的梅艳芳、安慰身患重病的姐姐的梅艳芳、在泰国避世思索的梅艳芳,都是没有聚光灯、没有呐喊、没有伴奏的梅艳芳。

  一代天后的剪影

  Anita毕竟是一代天后,她的心或许柔软但绝不脆弱,在追求演艺事业的路上更是倔强,梅姑的传记再简略也不能少了对演艺事业的刻画。对于台后的事业发展,影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贯穿全片的是华星唱片的总经理苏先生,他是梅艳芳出道时的引路人。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这段提点简短而有力。苏先生在梅艳芳的成长之路上扮演着师傅的形象,牵引着Anita前行。在梅艳芳的每一段恋情中,Eddie耐心倾听,苏先生则适时警醒。作为一代天后,梅艳芳对情感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珍惜,时常拉扯着她,苏先生的每一次提醒,都在强化梅艳芳作为天后的万般无奈。在布置演唱会时,苏先生和梅艳芳一同坐在体育馆的观众席上,苏先生说完警醒的话就退场,偌大的场地,满画面的空座椅,只余梅艳芳一人。在台后,无数个空空如也的座椅便这样如枷锁一般困住梅艳芳,和对她寄托了许多期许的众人相比,个人的情感如她在画面中的比例一样,渺小而不得伸展。

  刻苦、努力、勤奋……这些人人都可以用的词汇不足以形容台后的梅艳芳,影片将对事业发展的描述落笔于“为难”。情感与事业、感性与理性之间,天后的个人空间除了落寞与孤独,还有无尽的为难。想要在为难中找到一条出路,便少不了取舍。

  当梅艳芳穿着婚纱站在舞台上唱《夕阳之歌》,观者已然能够知晓梅艳芳在那些年月里的取舍。至于是主动还是被动取舍,都不重要,境遇使然。作为天后,有些东西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有些东西也会更容易失去。无论是Yuki还是阿Ben,作为天后的Anita没有与他们走到最后,但作为梅艳芳,依然与他们度过了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尽管时间如夕阳般短暂。

  香江之畔矗立着一座名为“香港的女儿”的雕像,香港人对梅艳芳的喜爱与追思不言而喻。影片中,香港成为了梅艳芳成长的大背景,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则是她发展的小背景。

  港娱巅峰的侧写

  要讲述梅艳芳,就绕不开香港娱乐圈,梅姑辉煌的一生与港娱的黄金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选秀是港娱黄金时代极具话题的成名方式,与梅艳芳同时代甚至更早,无数风华绝代的女艺人在“香港小姐”中脱颖而出。梅艳芳在“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中夺得冠军成名,可谓是香港娱乐圈的代表。

  梅艳芳的辉煌也是香港演艺的黄金时代。80年代有“三王一后”,90年代有“四大天王”,演艺界的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不断涌现,舞台热闹非凡。红遍东亚和东南亚的劲歌金曲、影响了好莱坞的武侠类型片、至今仍勾起大陆粉丝回忆的众多明星,共同铸造了香港娱乐圈的高峰。香港影人纷纷北上,此时回忆梅艳芳这位“香港的女儿”,何尝不是对香港黄金时代的追忆?

  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赋予香港难以厘清的城市环境,香港娱乐圈更是如此。迫使梅艳芳远走他乡的“KTV事件”,是香港娱乐圈复杂的背景使然。此外,香港回归前夕的移民潮中,许多演艺界人士出走国外。影片的采访影像中的提问“1997年时你会在哪里”,梅艳芳答“会在香港”,她无疑代表着富有家国情怀的演艺界人士。

  影片用克制的方式回顾梅艳芳绚烂的一生,不去描绘大众已知的纷繁演艺圈,而是从刘培基和苏先生的视角入手,拨开浮华的迷雾,展现梅艳芳台后的落寞与挣扎。这样的追思,胜过浓墨重彩的歌颂。(作者:彭小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硕士)

原标题:《梅艳芳》:台后之“我”的白描与港娱巅峰的侧写

值班主任:颜甲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男人世界
  • 幽默搞笑
  • 考古发现
  • 预测未来
  • 幽默搞笑
  • 美女明星
  • 男人世界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