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出于企业和员工共度时艰的考虑,华为此时不分红,或者再降低一些分红额度,似乎也合理。但此时仍然分红,体现了企业担当。
关注华为2021年员工持股分红计划,重点并非分红本身。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面折射华为处境的镜子——进入制裁后的第四年,2022年1月底,华为公布了2021年员工分红数据,预计每股分红1.58元。由于相关具体信息尚未披露,根据此前数据,华为总股数超过200亿股,这意味着在2021年华为分红额度超过350亿。
多位华为员工向《财经》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一位配股超过100万的华为中层向《财经》记者表示,此前内部早有今年公司分红数字的猜测,“和1.58基本吻合”,由于符合心理预期,他对即将获得的百万分红没有特别兴奋的感觉。
事实上,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的分红额度在逐年下降,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华为每年的分红额度分别为1.95、1.53、1.02、1.05元、2.11元、1.86元,《财经》记者独家获悉,2018年虽然华为对外称分红是1.05元,但实际上当时分红是2.5元。中间的差额用于给员工配股,也就是说,2021年,已是华为在进入制裁后分红额度最低的一年。
华为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出于企业和员工共度时艰的考虑,华为此时不分红,或者再降低一些分红额度,似乎也合理,但此时仍然分红,体现了企业担当。消息出来后,外部有人羡慕,有人叹息,内部感受各不相同。
一位即将入职的应届生向《财经》记者感慨,“去年10月我参加校招的时候,HR还按去年的分红额度说每股能分1.89,现在还没入职就缩水了,赶上了行情最差的时候。”
果真如此吗?
根据华为官方数据,2021年华为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40亿人民币,同比2020年减少约2000亿,因此,不少解读认为,华为在企业下行期分红,是不畏困难仍旧愿意斥巨资激励员工。
这确实是事实,但也不是全部事实。
华为并非上市公司,华为在年报中称,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
所谓的员工持股,持有的是一种虚拟股票。这一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华为处境困难,向员工发放虚拟股票代替发工资;股票也并非平白授予,员工需要自行出资购买,股份由工会集中托管,实质是为了企业经营活动募集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员工离开公司时公司会回购股份,所回购股份会转做预留股份。此时,员工购买股票及公司回购股票都是按1元/股的价格,按公司利润的15%进行分红,每年分红是几毛钱。
2001年,华为又一次进行持股制度改革,购买股票价格和公司回购价格都按公司上一年净资产价格,之后增加了TUP(TimeUnit Plan),这种分红无需出资,公司按照岗位、级别和绩效进行不同额度分配,有效期五年,可以和股权一样分红和增值。
一位持有TUP的华为员工向《财经》记者解释,通常来说,绩效为A,也就是前5%的员工都会配有TUP。而新人进入华为,至少需要三年才能获得第一笔分红,举例来说,给员工配股当年不分红。第二年获得1/3分红权,第三年获得2/3的分红权,第四年获得全部分红权,第五年获得全部分红,同时还可享受股票增值收益。五年结束,TUP股票权益全部清零。
因此,理解华为股权激励制度,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
第1种普遍意义上的虚拟受限股,需要自己花钱购买,现在每股的价格是7.85元。可以长期持有,离职时公司要进行回购。
第2种TUP是公司作为短期激励分配,可以拿5年,5年到了之后会自动失效。
两种股票都需要公司先进行分配,即使是自行出资的虚拟股也并是分配后才有购买资格。前述受访员工表示,“给分股票,说明是对员工肯定。”华为内部有一种理解,华为肯定的是两种人:一是在公司困难时期曾购买公司股票的老员工;二是绩效好且工作有一定时长的员工。
华为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公司有19.4万员工。2020年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为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人数为121269人,如果按照350亿总额估算,每一个员工至少能分29万。
多位受访员工向《财经》记者表示,员工分红数额视贡献来定,“类似二八开”,“火车头被激励了”,有一些人可以拿到上百万,大多数普通员工几万元。
举例来说,以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往前推,五年以内工作经历的华为员工,普遍配股在5万以内;但如果工作年限到了10年,也有不错的绩效,配股可达40万股,股票价值和分红超过上百万。
华为股份的管理,由115名持股员工代表组成的华为持股员工代表会,其中几乎囊括了华为所有重要的管理层人士,他们代表全体持股员工行使有关权利。
任正非也参与了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任正非的总出资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0.90%。按持股比例计算,任正非获得的分红应该超过2亿元。
也就是说,留住并鼓励管理层奋斗,是华为分红制度的隐藏要义。
员工持股计划曾被认为是华为早期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这个方式,华为培养并留住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又成为华为多年来快速成长壮大的核心原因。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及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因此,要读懂分红的深意,不妨反向思考,如果华为不分红,会怎么样?
对科技公司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股权激励是行业里非常普遍的人才激励手段。华为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除了前述所说的TUP,股票需要购买;二是员工在离职时必须要将股票还给公司。
根据华为公司的规则,如果员工不想继续持有股权,可以再把股票卖回给公司,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分红,对于华为来说,一定会出现大量员工会把股票再卖给公司的情况,华为将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再去回购员工股票,此时,就出现了一个时常被忽略的问题,华为的一股究竟值多少钱?
华为目前股价7.85元,这一定价由华为内部决定,虽然定价机制不为外界所知,但股价从未出现过回落的情况。对员工来说,股票增值不仅仅体现在分红上,还体现在股票价格增值上。如此意味着,华为公司一旦从员工回购股票,所要付出的钱往往要比当时员工购买股票花的钱多。这种情况下必定会造成本来就吃紧的现金流雪上加霜,甚至无力承受。
因此,对于华为来说,为了现金流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停止分红。
这一点,对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来说心知肚明,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分红是一个正常的回馈机制,而不能单纯认为是公司的嘉奖。“就是一个正常的收入,至少比大多数理财产品要高。”多位受访员工表示。
分红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竞业的作用。据《财经》记者了解,退休员工可以保留股票,每年享受分红,前提是不去竞争对手公司。此外,华为拆分荣耀时,加入新荣耀的华为员工亦得到特别授权保留股票。
对新员工和老员工来说,分红的诱惑力完全不同。华为员工的收入分为三部分,工资、股票、奖金。财报显示,华为2020年在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上的支出达1390.95亿元,以19.4万名员工计算,华为员工人均薪酬达到70万元。
对于新员工来说,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奖金和工资。根据华为的制度设计,一位应届生进入华为,至少需要工作三年、且绩效出色才能够拿到第一笔分红激励,而通常这笔钱也不会太多,所以这一制度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
然而,如果是一位中层或者是一位在华为工作多年早期曾获得大量股权的员工来说,一次分红不免获得上百万的收入。而一旦他们离职,这笔收入就不再存在。如此,股权激励就有效增加了员工跳槽的成本。
2008年,华为公司虚拟股制度进行调整,实行饱和配股制规定员工的配股上限, 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这一规定限制了已有巨额股权的老员工们继续配股,也就是向新员工们倾斜。
不过,对于当下的华为来说,如何把蛋糕分好显然是一个挑战。华为崇尚奋斗者文化,而给予奋斗者高薪和这种文化之间很难讨论因果关系,创始人任正非曾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这造成了华为内外都认为华为就应该给予员工高薪,也就加剧了华为在高速发展多年后进入下行期所要面对内外的落差——这种挑战在中国科技行业里并不仅仅是华为所有。
“在业绩好的情况下这些都是正向循环,一旦业绩增速出现问题,此前种种被忽略的分配矛盾就都变成无解的问题了。”一位华为前员工向《财经》记者表示。
分红是属于多元化收入设计当中的一部分,而多元化配置本身就是为了增强公司的平衡能力。
除了物质激励,华为也注重对人才的非物质激励。
一位华为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华为的各项荣誉都格外注重仪式感,通常华为针对优秀员工的荣誉奖章,都会印有员工的名字。这些奖章甚至还有不少人在黑市求购。他向《财经》记者展示了一块曾经获得的奖章,在这个印有“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奖章外面,他细心地包上了外壳。
“可以留给孩子看。”他说。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华为目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主要针对高级专家,初级岗位减少,对于不同业务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今年校招增加的名额几乎都给了智能汽车业务。而数字能源的人才被华为内部称为“不能挖,因为这是去A(美国)化做得最好的业务。”
从这一角度理解,无论是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还是招聘和人才发展政策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业绩下滑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员工收入的下降;在困难时期坚持分红,是华为契约精神的体现。但长远来看,履约的能力,最终还是要系于公司的发展。
2月7日,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华为分红的消息流出,有人艳羡,有人失落,也有人平静。一位前华为中层告诉《财经》记者,在他离开华为时,可以选择带走价值千万元的近两百万股股票,前提是以退休的身份——不去其他公司或独立创业。
按照华为近年的股票分红情况,两百万股每年能分到的税钱金额超过300万,这完全能保证他过上富足的退休生活。但是,他选择把股票卖回公司,换来的钱在深圳买了两套房。
留下了股票,带走了华为的那股韧劲儿。他目前就职于另一家科技公司,“前路很长,不能完全从财务角度考虑职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顾翎羽,编辑:谢丽容,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