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涵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这届年轻人读书有多狠”被挂上了热搜。数据显示,2021年,有近30%的用户每日保持了2小时以上的阅读;而在这部分阅读人群中,90后、00后分别占比30.3%、23.3%。由此可见,这届年轻人读书的能力远超想象。
从古至今,阅读都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中国的司马迁就说要“读万卷书”,而西方也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人想要了解世界,让自己快速成长、脱离愚昧,肯定需要大量阅读,来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世俗的姿态,意味着不愿淈泥扬波、蹉跎时日,而是沉下心来思索和审视,以此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很多古人都是以抛却高官厚禄、回家读书,甚至是隐居著书来彰显自己的高洁品质。而在社会高速运行的今天,阅读更被许多人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在阅读中摆脱焦虑,给自己寻找一片“净土”,让自己在浮躁的风气中能够沉下心来。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阅读已经不仅仅是看一本纸质书,更多的人选择电子书,还有人会选择听书,或者视频看书。很多短视频会把一本书用很简单的方式叙述出来,让人直观、快速地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这就给了很多时间少、又想读书的人一种新的选择。
今年的读书日上,《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发布,其中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增长率达18.23%;截至2021年底上架作品约3446.86万部,较2020年增长11.06%,其中网络文学作品约3204.62万部,远超其他作品形式。
用户规模层面,2021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06亿,增长率为2.43%;人均电子阅读量为11.58本。在阅读形式偏好方面,电子阅读形式使用度高达96.81%,同时电子阅读中用户阅读2小时以上占比57.97%。可见,电子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电子阅读用户已进入深度阅读阶段。
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背道而驰的隐患。当人们使用阅读软件,平台往往会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不断根据其兴趣爱好精准推荐,有可能读了几十部小说,看的还是同一类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殊不知这些精神“速食”也让原作的营养白白流失。一本120回的《红楼梦》,说尽了人间悲苦,但是如果只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读完”,可能你已经了解了《红楼梦》的故事,知道了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恩怨纠葛,但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细节,那些过往的世俗人情,朱门深院中的雅趣、荒唐与寂寞,藏在落花流水之间的百转千折,又从何谈起?这样的“速读”其实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阅读。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感知“阅读之美”,而这样的美,其实是藏在作品里的,让你一字一句读出来,慢慢体味。也许一遍也不能读透,就看两遍、三遍,多少人看四大名著不仅仅是看了一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诚不欺我。
当然,不是说阅读就只是看纸质书籍,无论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甚至是听书、视频看书,都是“开卷有益”。但首先,我们应该不忘阅读的初心,不能一切“速食”化,让阅读成为一种虚幻的满足。
原标题:“速食化”是一种“幻觉阅读”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