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和责编之间的「矛盾」不曾停止,且愈演愈烈。
早在四五年前,「月薪五千的策划(责编)给十万一集的编剧提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彼时影视行业还在热钱涌入的风口尾声,人人自信满满——做项目嘛,多大点事,买IP码流量,「PPT之神」们穿梭在大小公司和平台的上会会场,剧本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编剧不过就是个人形打字机,IP打底增增改改,把小说变成剧本格式,然后就根据各种「爸爸」的意见进行修改;责编也不过是人形话筒,代表着不同「爸爸」们的意见,传递给一波波编剧,赶上几方意见不一致,那就继续无穷无尽的battle。
写完拍完播出,剧情一塌糊涂的时候,嗯,观众开始骂编剧;不骂责编的缘故可能因为也不知道责编到底是干嘛的(或者行业本身也不知道责编或者策划是干嘛的)。
在行业热钱退去,从业者明显感觉到推进项目难度增大的今天,上述情况变好了吗?编剧和责编站到统一战线了吗?
答案显然是没有。
有作品傍身的编剧、责编们,尚能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声争取权益(换种角度看待,有名有姓的编剧责编仍苦于纷争),更多的籍籍无名或从业不久的编剧和责编们,他们的声音却难被听到。
责编和编剧的纷争,反映出的是行业话语权的争夺,更是分工、职能不专业的表现。
首先来看岗位职能,相比较来说,编剧的职能简单明了:完成剧本写作的一应工作,包括且不限于大纲、人物小传、剧本等,区别在于编剧或编剧团队擅长哪类作品。
比较有问题的是责编岗位的设置和职能,在招聘软件上,影视策划/责编的工作职责范围非常广泛,可总结为:
1.拥有一定版权资源、编剧资源
2.具备评估能力,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知道什么会火,能预判什么能火
3.会看剧本,跟编剧开会能够根据不同阶段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上述职责还仅停留在一般的策划/责编上,如果是总监级别,还有3-10年不等的工作年限要求以及署名作品的要求。
对责编/策划的要求已经堪比半个制片人了,而在招聘网站上,用人单位对此类岗位给出的资新待遇,以北京地区为例,低到8K(头部公司文学策划岗位),高也不过30-40k,13-16薪不等。
而据部分责编/策划从业者们透露,实际工作中他们还要承担的工作不止看小说找选题,看剧本出意见,找编剧并定期组织编剧开会,还要在项目确立后完成立项相关的一系列材料的撰写,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动手写剧本。
对接编剧也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比自己资历更浅或者相当的编剧,压力不大,基本可以愉快工作;如果编剧是公司大佬出面请来的有作品、有名气的前辈,责编/策划们往往「瑟瑟发抖」:提意见担心被编剧老师嫌嫩、不专业;不提意见、写长篇报告,看起来就像偷懒不做事,在领导处难以交差;更怕意见提狠了,又搞不清楚编剧是否有高层关系,不明不白得罪人。
有位策划哭笑不得地说起,如果找来的编剧是2-5万一集的,尚能应付自如,因为「自己也就这么个水平」,如果是10-15万一集的有署名资深编剧,提意见的底气就弱了,要是真请来20万一集的「佛」,大概也只有说「写得好!」的份。
责编/策划们更多地维系一种微妙地平衡,对剧本本身的关注反而被放到次要位置。而即便是像走钢丝一样的工作职责,他们也属实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笔者询问了数位供职于不同公司、平台,从业年限有差的责编/策划们,他们的基础资薪和招聘软件上标明的相差不大,除此之外基本都有项目奖金,根据从业年限和经验,或就职单位的规模不同,每集的责编/策划费用在3k-20k不等。
综合以上,责编/策划岗位职责过泛,和编剧团队对接难以形成齐头并进的匹配,以及资新待遇的问题均为矛盾埋下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编剧或编剧团队对接的责编/策划源自不同的机构,有制作公司的、平台的以及导演或演员团队的,纷争的起因和焦点也有很多种情况。
1.编剧vs制作公司的责编/策划
编剧和制作公司最先对接的概率较高,大部分是制作公司有创意或者想法,找擅长此类的编剧完成剧本写作,在剧本完稿甚至演员都找得差不多的时候,才会送到平台/电视台去评估过会。
这种创作模式下,编剧受委托完成创作,对线最频繁的就是负责项目的责编/策划,而责编/策划则需定期向制片人或老板汇报项目的进度即可。如果有的制片人或老板自己看剧本,这里面就涉及到他们本人的意见,是否喜欢编剧的风格、是否认同编剧的能力等,相当于和编剧对线的就变成了领导层,而责编/策划就成了工具人,传声筒。
在剧本创作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将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编剧要面临的意见除了老板的、文学部的,宣传、发行的意见也将接踵而至。如果说这还是一个多方汇总的良性循环的话,有些公司从这一步就要开始「作妖」了——美其名曰群策群力,全公司各职能部门都要读剧本,还要在会议上逐一交流「读后感」,并由责编/策划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反应给编剧。
2.编剧vs 平台的责编/策划
一般来说,在有完整的大纲、人物小传和前5集剧本后,也就到了可以给平台看的程度,现在平台也开始要求全本。
平台的责编/策划的职能分工相对而言要明确一些,代表平台的立场是大方向,对剧本考量的标准则从内容本身,延伸到是否匹配平台调性和目标受众的审美。在这一环节中,编剧们表示,被平台拒绝反而爽快,最头疼的是平台觉得故事核不错,要根据平台的调性进行调整,这一调整下来可能就会把剧本变成「四不像」。
平台方面也有专门负责把关审查的责编/策划,他们会根据剧本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内容进行提前预警,比如涉及到真人真事改编的度、青春校园的情感处理等给出相应的意见。在这一环节也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编剧认为这种预警实际是「自我阉割」,而责编/策划的观点则是「不预则废」,如果都是出于为内容负责的考量,有争议反而是好事;比较挠头的是还没出问题的时候就急于互相甩锅,讨论的焦点一下就从怎么处理对内容好,变成了踩了雷谁顶缸。
3.编剧vs 导演/演员的责编/策划
在和数位编剧的沟通中,这一环节是编剧们感受最为两极化的。
导演们参与剧本意见往往亲力亲为,加之本次咨询的数位编剧及其团队合作的导演多资深、对内容把握专业程度高,编剧们普遍反映是能够从导演给出的意见中汲取宝贵的创作经验,例如单场戏内的调度、视角转换如何令情节更流畅、画面更好看等,对此后创作很有帮助。
而对演员团队所属的策划/责编,编剧们的「苦水」就相对多一些。有些源自戏份的调整,比如主角的戏份甚至要「场场都在」。如果是新人演员的话,还要要求编剧把台词中间可能存在的动作、节奏变化标识在剧本中,不仅要「写戏」,还要「想到怎么教演员演戏」。
不论是责编/策划、还是编剧,都不该是站在对立面的对头,即便是各有立场,也应为内容服务。对于行业而言,专人专事的权限也该更为分明,尤其是对责编/策划及编剧的匹配上,最好做到旗鼓相当,成手将经验传递出去,新人也有历练的机会。
另外,审读剧本是个专业的行当,个人好恶不能凌驾于品质好坏的标准上。
最后,片头署名的岗位名称越来越多,剧本责编、文学策划、总编剧、编剧、编审,到底谁是做事的,谁是挂名的越来越难以分辨,职能也越发模糊不清。说的是向先进工业化学习,实际上打的算盘到底是为名、为利的成分多。
创作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难以「责任到人」的糊涂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作者:乔苗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