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随即继位史称宋太宗。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向来遵循“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制度。但以“兄终弟及”继承皇位的在历史上少之又少,毕竟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没有子嗣的概率很小。但宋太宗赵光义却能越过赵匡胤两个正值壮年的儿子成功登上皇位,因此关于赵光义篡位登基的记载史书不绝。
那么宋太宗赵光义究竟是顺天继位还是弑兄篡权呢?
1. 赵匡胤行伍出身长年南征北战,更是一名优秀的武术家自创太祖长拳,身体极其强健,驾崩之前也没有任何身患重病的记载。关于赵匡胤的突然暴毙《湘山野录》里“斧声烛影”的记载最为流行,大意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人在宫中饮酒作乐,酒醉,赵光义留宿宫中半夜却传来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因此认为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
首先此说法其实很难服众,《湘山野录》的作者乃僧人文莹大约生活在宋真宗至宋神宗这一段时间,距离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时间相差好几十年,因此书上的记载多半是道听途说,缺少依据。
其次“斧声烛影”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根据宋朝的宫廷制度,赵光义即使喝醉也不可能夜宿宫中,此制度一是为了保证皇室子弟的血统纯正,二是为了保证皇帝及其家人的安全,所以赵匡胤很可能是死于某种突发性疾病。
2. 赵匡胤驾崩时,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均已成年,但两个人却没有任何染指皇位的机会,纵观各个封建朝代实属罕见。正常情况如果主少年幼,皇帝基本都会安排信得过的辅政大臣,类似明朝英宗朱祁镇,清朝的顺治康熙都是年幼继位安排大臣辅政,后周世宗柴荣对自己的儿子柴宗训也是这样的安排。况且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并不年幼,只要稍加安排,完全能够坐稳皇位。后来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英年早逝,更有人认为是被赵光义设计陷害。
首先赵匡胤登基之后一直到他去世并没有为他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让其掌握实权。更没有加封他的儿子为皇太子,即使不册立皇太子按照五代时储君“亲王尹京”的惯例赵匡胤也应该给自己的儿子加封亲王担任京兆尹,这样才能名正言顺,但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做过任何安排,但赵光义却被加封晋王任京兆尹,而且手握大权,实打实的储君标配。
其次有一次赵德昭向宋太宗建议封赏出征作战的有功之臣,宋太宗非常生气的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在来封赏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又惊又惧,不久在家中自尽而死。胆小如鼠,怎么能做皇帝,赵德芳则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或许赵匡胤早就看出了两个儿子的资质,因此才更属意赵光义。
3. 赵光义的登基没有任何政治依据,没有继位诏书。
首先赵匡胤的死属于暴毙而亡,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因此根本不会提前安排后事。因此没有继位诏书就显得合情合理。
其次“金匮之盟”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政治依据,所谓“金匮之盟”是赵匡胤生母杜太后弥留之际与赵匡胤约定,让赵匡胤死后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在传给弟弟赵廷美,最后赵廷美在传给赵德昭。以免主少国疑,避免重蹈后周的覆辙。赵光义继位后便安排赵廷美任开封尹(皇储标配),使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但雍熙元年赵廷美就病逝了,皇位最终留给了宋太宗一脉。
基于以上几点宋太宗继位看起来名正言顺。
但历史向来是成功者的赞歌,失败者的坟墓。
赵匡胤之所以没有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掌握实权,很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的考虑在保护他们两个。从赵光义反对迁都一事,或许赵匡胤早已看出赵光义势力根深蒂固遍布朝野,且狼子野心心狠手辣。自己想要制衡他都很困难,如果拿自己的儿子去制衡赵光义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只能对赵光义加官进爵敕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以求安抚。上一个位列宰相之上的官职应该是李渊敕封李世民的“天策上将”。
从后来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相继莫名其妙的死去就可以看出赵光义登上帝位的过程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赵匡胤或许早已不是赵光义的对手。因为赵匡胤此人宽厚大度,从他善待后周皇室就可以看出赵匡胤并非赶尽杀绝之人。但宋太宗赵光义绝对不会像史书上写的那样光明磊落。
毛主席对其评价:“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光义小人之言”。
赵光义或许六分顺天继位,四分弑兄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