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项羽,也不肯过乌江,准确说不是“不肯”,而是“不敢”。因为江东本来就不是项氏家族的势力范围,而是创业的起点。当初项梁项羽叔侄,杀太守殷通,强夺江东八千子弟出征,结果没给江东带来任何福利,反让江东多了八千孤魂,谁能助他东山再起?
就项羽本人来说,垓下之战前,他那颗高傲的心,已经被磨没了,剩下的只有恐惧。即便江东再有八千子弟等着他,他恐怕也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了。
李清照写这首诗,表达的是对丈夫赵明诚的失望,觉得赵明诚弃城逃生,不够大丈夫,没有项羽杀身成仁的勇气。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无可厚非,只是李清照不是史学家,没有深究过项羽不过江东,到底是“不肯”还是“不敢”。
江东是项羽东山再起的诺亚方舟吗
长江由西向东流淌,出湖北入安徽,突然向北急转弯,在江苏境内由西向东入海。由南向北流淌的江水,将江苏、安徽分割成东西两块,我们称长江东边的苏南、皖南,及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为江东地区。
这个地方就是项羽的发迹地,《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郡太守殷通,找项梁商议如何策应陈胜吴广,在江东举事。不料项梁心怀叵测,居然令项羽斩杀殷通,夺得兵权:
“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就是靠江东八千子弟,项氏叔侄开始了个人的创业之路。
项羽入关中分封诸侯时,将江东纳入自己的囊中,定都彭城。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项羽不是说衣锦还乡吗?为何不定都吴中?因为江东并非项羽的家乡,只是他的创业起点,这就是后来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第一个理由。
1.项氏家族的大本营不在江东
史书说秦末的起义是农民起义,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本质上它是士族阶级和贵族阶级的起义。刘邦是士族阶级,陈胜吴广也是士族阶级,项羽是贵族阶级,其他复国的六国王室后裔,都是贵族阶级。
起义这种事,没有政治力量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项氏叔侄就是借殷通,这个士族阶级的船下海。当然,项氏家族在楚国的根基也是主因。
曾经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那人讽刺项羽说,楚国人就是戴着帽子的猴子,项羽一怒杀了那人,留下一个“沐猴而冠”的成语。其实,项羽的智商没低到那种程度,他是没有定都关中的底气。
项羽起家在江东,这就注定了他的班底缺少本土势力的支持,未来必然会出现问题。比如刘秀,南阳人在河北创业,后来不得不想方设法,小心平衡两派势力,项羽也必须补足这个功课。
坑杀二十万关中士族,屠城咸阳,这些罪孽导致他不可能立足关中,回到家乡,依靠本土势力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
江东是项氏叔侄的避难地,根基很薄弱,他们与当地势力的融合度不够。假如项氏在江东有足够实力,何必采用谋害殷通夺权的办法呢?这就注定了江东只是项羽登天的梯子,用过了就失去价值了。
所以,项羽失败后如果再回江东,除非还有第二个殷通,傻傻地等着他来夺权,否则项羽到了江东就是两眼一抹黑,孤家寡人一个。
2.项羽灭秦后没有给江东带来福利
项羽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败走乌江的那一天,所以他分封诸侯以后,光想着如何戴顶漂亮的帽子,在家乡人面前炫耀,早把江东父老忘得一干二净。
翻遍史书,你找不到一位江东子弟如何受惠于项羽的记载,他手下的功臣,得到分封没有一个是江东人,甚至你都找不到江东人的痕迹。这就很不正常了,靠江东八千子弟起家,竟然没有一人获得分红资格,江东人与项羽的关系不说自明。
前段时间朱之文的新闻闹得满天飞,人家竭尽全力造福乡梓,还落的这个困境,靠八千子弟性命堆起来的西楚霸王,对江东人如此薄情,江东凭什么支持他东山再起?
3.项羽还不起江东八千英灵的债务
江东人不光没有获得项羽的福利,还被他欠下八千人的血债!
垓下之战前,项羽十万大军,一夜间追随在他身边的仅剩八百子弟,到了乌江边仅剩二十八人。临终前,项羽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我们别被司马迁个人的感情色彩带偏了,难道我们不可以这么理解:
项羽个人的懊悔,当初富贵了,怎么就没得想到回报江东父老,这会儿再去求人家,不管用了;
八千条人命,就是八千户冤家,这笔血债怎么还得起?不被人家生吞活剥就算不错了!
项羽与江东的关系,自始至终就是这八千炮灰,项羽绝情,江东人也从来没有给过项羽其它支持,如同陌路之人。
所以,所谓过乌江回江东,谋求东山再起,就是个天大的笑话,项羽听了都哆嗦!
刘邦还会给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即便项羽厚着脸皮过乌江,那位船翁也不是刘邦的间谍,江东又有一位傻鸟“殷通”给他奉上八千子弟,刘邦还会给项羽喘息之机吗?
我们的视线都被吸引到垓下主战场了,没注意到另外一个细节:项羽的大后方已经被完全掏空!
鸿沟合约后,刘邦撕毁协议追击项羽,正常情况下,他应该引兵向东,回到大本营彭城,可是他的路线,为何却是一路向东南?原来彭城已经被灌婴端了!他向东南方向,目的地很明确——九江郡。
九江郡北部就是与江东隔江相望的“江西”,那里有他的心腹周殷镇守,西边还有最后一个盟友临江王共尉。
可惜项羽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刘邦早早地派刘贾和英布,断了他最后一点念想。刘贾先联合彭越截断周殷给项羽的粮草供应通道,接着又与卢绾灭了临江王,最后又策反了大司马周殷,又与英布合兵,围攻垓下。
也就是说,垓下之战后,项羽是标标准准的孤家寡人,地盘尽失,部众全光。刘邦一定会对他穷追猛打,不可能让他在江东有喘息之机。就算项羽是一团火,要想燃起烈焰,怎么也得给他几把干柴吧,可惜他什么都没有了,除了燃烧自己!
项羽还有多高东山再起的信心指数
项羽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自信到可以胡作非为,认为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搞定天下。所以,他没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甚至没把下属当回事,更没把百姓放在心上,他坚信他的刀可以战胜一切。
直到龙且和他的十万军葬送在齐地,项羽第一次胆寒了。他低下高贵的头,低声下气地派人找韩信沟通,希望共同对付刘邦。
再后来,粮道断绝,大军无以为继,他又不得不接受与刘邦鸿沟划界的协定。彼时,项羽恐怕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停战,再做些让步也值得。所以,协议一达成,他立刻放松了警惕。
当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他与美人相拥,悲歌一曲,那歌声其实是他唱给自己的挽歌。此时,即便八抬大轿抬他回江东,抬回去的也仅仅是一具行尸走肉!
项羽的时代结束了,无可挽回!
李清照的诗不能从历史角度理解
应该说项羽的结局不错,他还有勇气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假如迈腿登船,世间永无楚霸王。
李清照欣赏的就是项羽那份敢死的气概,对她来说,假如她的丈夫有这份勇气,她这个做妻子的怎么有深深的耻辱感?
南宋建炎三年,江宁知府赵明诚,在部下叛乱,城中急需他出面主持大局的时候,他竟然用一根绳子,从城头垂下逃生了。因为这件事,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跟着蒙羞。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大义,李清照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以讴歌项羽的自决之勇,暗讽丈夫的懦弱。
大概李清照被司马迁蛊惑了,没有仔细研究过项羽,她不知道对项羽来说,乌江自裁才是他最好的谢幕方式。诗人嘛,读出她的心境就好了,何必揪住历史细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