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北岛在诗歌《回答》里也写过类似的句子,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虽然死亡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然而对于感性的人类而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尤其是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死亡,则令我们更加悲痛。
列宁是公认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与精神领袖。在他去世后,俄罗斯方面每年需要耗费百万的资金,对他的遗体进行保养,这也遭受了社会的许多争议。但是普京却始终表示,只要在他任期内,谁都不允许动列宁的遗体。
01
1870年,正是俄罗斯沙皇时代。同年4月22日,列宁诞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在列宁的少年时期,他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反对警察制度而被学校开除。但他没有气馁,开始刻苦自学,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普列汉诺夫的作品之后,逐渐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在列宁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圣彼得堡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但不幸被捕入狱,最后被流放到荒凉的西伯利亚。结束艰苦的流放之后,列宁开始前往西欧国家,在许多地方开始求学,同时进行反政府活动。
1917年3月8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统治被彻底推翻,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列宁迅速回国,并成为革命运动的领袖,提出了《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列宁亲自指挥起义,工人士兵们占领冬宫,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夺取政权后,列宁立即展开民主选举,用激进的手段打压资产阶级,但同时也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回击报复。
1918年1月14日,列宁在莫斯科郊外的米赫尔松工厂演讲后,遭到暗杀。虽然经过抢救挽回了生命,但也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同年,国家正式命名为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扩展到十五个国家。1924年,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享年53岁,当时有九十多万人自发出席他的葬礼,并在追悼大会上瞻仰他的遗容。
02
最初依据列宁的遗愿,是不需要保留他的遗体的,但是作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苏联人很想保留伟人的容貌,让后世的人们记住这位一生都在奋斗的革命家。当时苏联领导人最终决定把他遗体保留下来,并派出医学相关专家对列宁的遗体进行解剖和防腐处理。
虽然当时医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幸亏列宁去世时正值冬季。经过防腐专家以及医学专家的复杂处理之后,列宁的遗体完整保存了大部分,恢复了他在人前展现的一贯形象,面容安详,亲切和蔼,给人以熟悉感。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列宁遗体长期被保存在墓中。除了开始的防腐处理,苏联与后来的俄罗斯都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成员由解剖、生理、生化专家组成,定期对比查看遗体颜色与完整性,根据情况进行微调。专家组精心进行监控,每日都要查看数据变化。每隔五年就要抽取样本化验一次,准确把握遗体发展情况。然而因为二战爆发的因素,列宁遗体在迁移中受到损伤,只能添置人造假肢补全身体,如今真正遗体仅剩10%。
03
此外,官方也会定期更换墓中保存遗体的棺木。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一棺材,便是更换于1974年。在苏联解体后,有些有心之人就开始提出将列宁遗体取出。因为国家为了列宁墓保存完好,每年都要花费上百万美元,当时叶利钦就有过这个念头,可惜社会民众的反对声音太大,为了不招来非议,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普京上台后,又有人对此提议,但被他一句话驳回:“只要列宁躺在那里,那他带来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表明了自己坚定保留列宁遗体的态度。对于苏联的解体,普京一直感到非常遗憾,觉得这是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灾难,所以关于苏联的精神与措施,他都希望可以长久的保存下去,甚至他还主张保留苏联时期的军旗与军歌,代表着苏联军队的精神永不消失,会被一直传承。
结语
因为保存列宁遗体,导致每年耗费的资金过于庞大,许多俄国政府官员也提出反对。但是这件事也并非普京一人的专断独行,也是人民群众的心愿,以纪念列宁的伟大贡献和革命精神。
参考资料:
《报任安书》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