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
在工作中,职场社交就像你领导深更半夜发来的工作微信,尽管有时候你很不想面对,但总是避无可避。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逐渐陷入这样一个社交误区:
有事常联系等于“帮我拼多多砍一刀”;
不把自己当外人,帮忙拼奶茶连钱都不给;
把别人的婉拒当成客气,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资源。
不得不说,这样的社交行为真的让人害怕,有种彷佛一沾上,就永远摆脱不了的感觉。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
怎么相处,才是高质量的职场社交?
给老板点赞、彩虹屁夸同事,职场社交难道就是做戏精?
在《奇葩说》中曾经有一个标题说的是:
你要不要喝愚人井里的水?
这道题其实放在职场上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你是愿意随大流跟着别人一起站队抱团,还是愿意保持个性做一个独来独往的小刺猬?
反方辩手姜思达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一个人的傲慢和世界的傲慢相比,我一个人的傲慢没有那么可怕。
很多人会觉得“傲慢”这个词不是职场大忌么?
其实不一定。
如果能好好把握这种“傲慢”,你就不需要迎合得那么辛苦。但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立足之本。
不管你是走个性派路线,还是走融合他人路线,你都用实力去开荒。没有实力的个性,可能就是肖骁口中的“孤芳自赏”,而没有实力的融入,只会成为小团队里的绊脚石。
看过《三十而已》的朋友相信对钟晓芹这个女生并不陌生。
人到三十,依然佛性十足,没什么野心,也看不到棱角,对谁都客客气气,不求有功,但求无错,总而言之,办公室里谁都可以使唤她
咖啡机换了,喊她;
快递没人拿,喊她;
难啃的项目,喊她。
她确实看起来在办公室很受欢迎,但这种“受欢迎”不过是因为她好说话又没什么实力。
说到底,柿子都挑软的捏,你这么好说话不找你找谁呢?
其实这种社交现象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常见,甚至有人为了社交而社交,常常容易流于日常人情世故中的俗套,比如相信你也看过:
有人疯狂给领导微信朋友圈点赞,就有人各种彩虹屁吹捧身边同事。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扎心的职场真相:
职场社交的本质,是基于实力基础之上的等价交换。
如果没有这层实力为你托底,再灿烂的交际花也不过是办公室的点缀而已。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我也不会吹嘘嘴也不甜,看到领导也不会来事,还怎么开展职场社交?
在这里我们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你先得丢掉这个想法:
吹嘘/撒谎/嘴甜/会来事=职场社交
因为真正的社交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这些小伎俩。
熊太行在他的《职场关系课》中曾经就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职场新人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为了和老员工快速熟络起来,经常和同事一起吃饭,那时候他最年轻又是最晚进公司的,就主动帮大家拿外卖、清理餐桌,久而久之,后来这些事逐渐就理所当然变成了他的事了。
结果,后面有新人进来了,这些事还是他在做。
后来他自己想,要是不管这些事了,又怕之前那些老同事说他矫情,毕竟人家也没让他干,都是他自己主动做的。
熊太行给他的建议就是:
你只要暂时不吃外卖就可以了。
自己带饭去公司,自然而然地从拿外卖清理餐桌这些事上解脱出来,等到你们公司那个小团体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风气,再考虑要不要重新加入。
很多职场新人都会觉得自己资历浅,就要为同事做事来讨好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甚至觉得自己这么做挺会来事的,结果哪知道只会把自己带进一个无底洞。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熊太行提出了一个方法叫做“总统策略”。
想想美国大选候选人拉票的样子,他们基本都是礼貌微笑、问候每个人、对引发争议的事情不表态,说话从来不会太满,而且会选择偏保守的建议。
总统策略就是对一个礼貌而友善的陌生人应该采用的策略,在对待领导和同事相处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个策略。
这个策略有6个要点,分别是3个小习惯和3个处事建议:
3个生活中的小习惯,你可以天天使用:
① 保持微笑,不习惯微笑,说早安也行
② 记住别人的名字,但不要随意喊别人外号
③ 称赞对方的气色或着装或工作细节都可以
另外,和同事相处的3个建议不妨也可以试试:
① 对方如果提及自己的麻烦,就帮一点小忙
② 不在交际中卷入和对方的辩论和争执
③ 如果不知道怎么办,那就选偏保守稳健的方式
你可以观察一下职场上身边人缘最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会说话会来事,而是他们能从根本上洞悉人性: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说什么别人心里舒服,做什么才是真正帮助对方。
3.好的社交,一定以满足对方需求为基础
说实话,一直以来我在职场上就属于那种不善社交的职场人。
也不想为了社交而社交,诸如给别人朋友圈疯狂点赞、各种彩虹屁同事的事情,我也没干过,反而在离职后,很多同事有职位空缺或者是商务合作,都会主动找上门来。
后来我自己也想了下,在职场上如果真的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是加分好感,并不是那种表面上的讨好谁,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帮助或是认可对方。
就像有些工作,始终不能停留于面子工程。
在这里,我也总结下自己比较受用的社交法则,和大家分享一二:
1.80%展示“能力”,20%展示“成就”
用言谈举止展现你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中间顺带说出你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如拿过的奖项、服务过的客户、专业成绩等。
但千万记得,展示特长不是凡尔赛,没必要不分场合见人就说。
2.先付出,再收获
多想“我能为TA做什么”,而不是“我能从TA那得到什么”。
给出的不一定有回报,但不给出一定不会有回报。
大家都是成年人,实在一定比较好。
3.培养自己的稀缺性
社交的基础是利益共赢,我和你交往,是因为你拥有的资源或能力我没有,而且我恰恰需要。
当你自己变稀缺了,自然会吸引到别人。
4.因势利导好过无效社交
比如对方喜欢运动,如果恰巧你也有运动的习惯,可以自然地说出你每天坚持晨跑。这会拉近你们的距离,也会为你的个人品牌加分。
而不是对方说我喜欢健身,你说天冷谁愿意出去健身?
5.你能做什么基于我想要什么
谈话中关注对方的需求,并告诉对方你能为他们做什么。
好的社交一定以满足对方需求为基础,给他们想要的,而不是只是告诉他们你有多厉害。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为做某件事而去做某件事往往容易背道而驰,比如为社交而社交。
我承认,有些人生来就不喜欢也不习惯职场社交。
没有关系,高质量的社交一定是基于你发自内心的愿意和对方做朋友或帮助对方。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感情再深的职场姐妹花,也会在利益面前一闹就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