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里的乌梅饮卖断货了。
夏末秋初,乌梅饮、养生茶等代茶饮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一剂十余元的方子能熬出近2.5升乌梅饮。北京市白塔寺药店内的乌梅饮上周连续两天处于售空状态,每天卖出100袋左右。与此同时,郑州市一中医馆食堂内人头攒涌,人们争相品尝山药茯苓鸡蛋饼、六珍菌过桥米线等药膳菜肴。
然而,在代茶饮等食疗产品风靡的同时,消费者选购这些产品时仍需理性思考:这到底是药还是食品?有没有适应症、用量还有副作用等方面的禁忌或考量?
“乌梅饮”不是“酸梅饮”?
“乌梅”与“酸梅”看似一字之别,药效实则相差千里。
相较于市面上售卖的酸梅类饮品,白塔寺药店中药师郭玥表示,虽然乌梅饮和酸梅饮口感大体偏酸,也因此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但药店储备的乌梅是经过熏制的,其本身具有药效,而酸梅类饮品则大多用蜜饯制作,只保留了酸甜味道且不具有药效。
郭玥介绍,店内销量最好的桂花乌梅饮主要是由乌梅、乌枣、山楂、生姜、甘草、桂花等传统中药材配制而成的金方,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固肠止泻的功效。另外,新品洛神花乌梅饮则加入了洛神花这一味药,既起到调色作用,也获得更清爽的口感。
然而,由于中药材的培植方式、生长环境等方面发生变化,其药性是否随之产生差异引来不少担忧。
对此,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委会主委、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李平称,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总体而言根本药性并未发生变化,只有药性强弱的区别。
他还表示,虽然各家中医馆的同款食疗方用料、用量、制作形式各有千秋,但大多重在凸显口味特色,实际功效相差不大,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同时,食疗方不必拘泥于中医馆内,许多流传下来的“土方子”也可供参考借鉴。依顺四季更迭采用不同药材制成的汤药、茶剂、菜肴来调理身体,是中医传统。
“是药三分毒”适用范围存争议
提及“是药三分毒”这一说法在药食同源理论中的适用范围,受访的中医师们持有不同见解。
在李平看来,包括乌梅饮在内的代茶饮不适合用作日常饮品。即便药食同源范围内的代茶饮安全系数较高,但考虑到其仍存在药物性,长期饮用具有一定风险。
代茶饮有两个关键标准,一是所采用药物必须在药食同源范围内,副作用接近于无;另一方面,其需要与每个人的体质、所处环境和气候相吻合。李平举例说,如果自身脾胃虚寒,甚至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此类伴有胃酸过多的情况下过度摄入含乌梅的食物,反而会加重病症。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祯坦言,大多数情况下“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在药食同源理论中不成立,也不会从毒理学的角度判定代茶饮功效,能够用于食疗的中药材其毒性可忽略不计。中医馆的食疗方均以药食同源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配制出相应食疗方,从而通过饮食纠正身体初期问题,抑或是进行补养。
在杨祯看来,代茶饮等食疗方法也不适宜扩大至食品化。任何中药材都存在偏性,长期单一食用同样会带来风险。即便核桃、芝麻等于人体有益、副作用极小的食物,考虑到其油脂含量非常高,长期食用仍会引起血脂高等疾病。
郭玥则表示,代茶饮既是药品,也是食品。能够在市面上推出的代茶饮,均属于药食同源类产品,因而受众面十分广泛,唯一的禁忌人群是孕妇。密封的袋装代茶饮放冰箱里可以保存半个月左右,随喝随取。为了减少孩子喝奶茶、饮料的频率,不少家长会在门店购买代茶饮用作替代品,给孩子当作日常饮料“解馋”。
中医药又“火”了?
年轻人“赛博朋克式”养生,中医药行业也借力再“出圈”。
什么是“赛博朋克式”养生?简单说,就是一边熬夜“作”一边养生。比如,用最贵的眼霜,熬最长的夜。
据郭玥观察,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注重养生,看重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特别是年轻群体。
李平表示,年轻人比较喜欢追随风潮,养生方式呈现多元化。虽然不一定听从那些已经被证明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按时作息、少吃外卖、少喝奶茶等,但他在平日出诊时也多次体会到,当代年轻人对养生和健康愈发注重。
对于包括乌梅饮在内的代茶饮重新受到大家青睐,杨祯感到意外又欣慰。在他眼中,从元朝的《饮膳正要》出版至今1000多年以来,中医药不断积累着医者和民间的传统智慧,并且现代中医馆也一直有许多涉及饮食、调理、治疗、康养等方面的食疗方。因此“不是新事物”的乌梅饮突然上了热搜,杨祯感叹“出乎意料”。
杨祯认为,当前人们不仅物质条件有所改善,而且更加在意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不少人愿意花钱请大夫调理一下,这样针对性也更强。代茶饮是中医药的一个衍生品,是中医药大众化的一个标志,也为培养更多人对中医药的兴趣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原标题:中医馆内抓乌梅汤 “赛博朋克式”养生又火了!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