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避暑纳凉,看古人的妙招

2020/5/4 10:03:02 来源:互联网

转眼之间,夏至说到就到,刚告别春天的惠风和煦,这两天空气都变得异常燥热起来。对于很多人来说,酷热难耐的天气只想待在“空调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呢?古人度夏其实比现代人潇洒,甚至更有情趣或诗意。这些避暑神器相比我们的空调更能对付炎炎酷夏!

第一招:使用原始冰箱


不要以为冰箱是我们现代人才有的东西,还记小时候吃冰棍时的泡沫箱么?搁古代,那就是冰箱,不过古人称之为冰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上图大家还有印象么?2008年张艺谋在奥运会上弄了个击缶,让大家对这件古物有了深深的印象,其实那不是叫击缶,应该叫击鉴,或者干脆击冰箱吧。冰鉴分内外两层,内层可以放果蔬的酒的才叫缶。再说击缶可不高大上啊,要不然,蔺相如怎么会用它来羞辱秦王呢。


冰鉴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春秋战国时期,冰鉴是青铜的,到后来就逐渐用木头代替了。冰鉴除当冰箱外,同时,在盖子上戳几个孔,还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当然,这样冰块的消耗量也会更大一点。同样的问题,冰窖贮冰这种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费得起的。

那么在夏天,古代冰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严冬时被收集贮藏在冰窖里的。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汉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刘武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不能少。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对于那些消费不起这种奢侈品的老百姓来说,夏天住不了“凉房”、用不起“冰箱”,但是也有土办法。从秦汉时期起,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便是深井。

第二招:使用原始空调


比较常见的,有像曹操当年在邺城建造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在皖南西递有座老宅子,叫青云轩,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这种设施,看到地面的那个圆洞了吗?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由于地底相对恒温,冬暖夏凉。只要把这个盖子打开,夏天就会有冷气冒出,冬天 则是暖气。除了给房子降温,还可以把食品放进井里冷鲜保藏,又是家里的一个天然冰箱。除此外,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第三招:修建夏房

许多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中都有中央空调?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古人早有办法给整座建筑一体化降温了。制冷不含氟,而是最环保天然的液体:水,更不会有因为中央空调的存在导致隔空传染的发生。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或“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最早关于建造“夏室”的记载要上溯至先秦时代。先秦时代的“夏室”多称为“窟室”,其原理与现代的地下室大致相同,通过避免阳光的直射来降低室内的温度。


到了唐代,“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唐代诗人张仲索《宫中乐》中所谓,“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唐语林·豪爽》记载,当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以避暑。陈知节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陈知节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段历史记载的信息量很大。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沉;二是当时已有“风扇”,利用水能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故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而且,这一切也是自动的。动力来源的驱动装置,来自于水和水车;在这里,水既是制冷剂,也是驱动力。


这种“空调建筑”,民用称为“自凉亭子”,又称“雨亭”。当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时京兆尹王鉷家,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现代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第五招:使用凉伴

电视剧《甄嬛传》里,到了夏天,仆人会在一个大瓷缸中放进碎冰块,放置主人房中降温。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而在睡觉时,有时可能除了房内置冰还不够,用瓷枕会更凉快,“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古人最爱的瓷枕。瓷枕枕面是一层釉,性清凉,适合消夏。床帐挂药包促进睡眠古人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里沁人心脾,对促进睡眠有用。还可在床前悬挂香囊,其中含有中药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称环保蚊香。夜幕降临,挂上蚊帐,摆好香囊,枕着清凉的瓷枕,没有了蚊虫和炎热的烦恼,定是舒舒服服地一觉睡到天亮。


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写过一种小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竹夫人”。陆游《初夏幽居》中也写到“竹夫人”:“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竹大人”这种原始“空调器”在炎炎夏日,人们倍加珍爱。


综观而看,古人的这些避暑方法,不管是高端大气的贵族“清凉房”,还是精巧实用的“竹夫人”,都集聚着智慧与情趣,不仅环保自然而且功效显著。相比较于现代社会一旦停电,我们就不知所措的尴尬无奈,古人的这些创意设计,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六招,以少胜多。

一般人都认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也是宽袍大袖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其实这种“一本正经”的装扮仅限于比较尚礼的上层社会,古代服装其实是有短袖的,有些领还开得特别大,甚至尺度惊人。


魏晋前,男人爱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多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但它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是没有裆的。这样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不过,即使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装束也是挺“危险”的。


唐朝服饰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张艺谋的电影《黄金甲》中的服装设计倒是尊重事实的。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但当时的皇后、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令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予唐朝女性极大的释放,衣着暴露的清凉服饰蔚然成风,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夏日的炎热之感。

第七招:由内而外降温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讲究精致,特别是对冷饮很有兴趣。“浮甘瓜于清泉,沈(同‘沉’)朱李于寒水”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浮瓜沉李”算是比较常见的避暑方法,炎热的夏天,能喝上一口冰凉的井水已是倍感舒适,再吃上一口“冰镇”后的水果,定是神清气爽。


其实,我们现在的“饮料”对于古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玩意。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没有了现代色素的滥竽充数,那时的果汁应该较为纯正吧。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到了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仅市面上出售的就多达数十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等等。宋代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吃冰激凌了。据说,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


除此之外,还有注重个人修养胜药补的情况。至于采莲、泛舟、垂钓、赏景、弈棋、静坐等避暑方法至今可用,其共同点都在于享静。例如垂钓,明代李时珍称能解除心脾燥热,养心养性胜药补。

兰台挥麈[公众号artlch]往期悦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UFO
  • 奇闻异事
  • 男人世界
  • 探索图库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